2013-12-11 22:06:06| 分类: Flouting 流 | 标签: |举报 |字号大中小 订阅
读者有两种,一种是被动接受、阐释,一种是主动参与构建;前者从追故事到按部就班地赏析,后者则是为了读出一种态度、氛围。前者往往是形式主义的追求,而后者则是在读人,寻求共鸣;当然两者都有文本的意义传达充分性的问题,那就是文字功夫技巧之类的了。非商业性的写,只要有了后一种读者,哪怕三两人,哪怕不知道他们是谁,只要相信他们的存在,也许就足够了;因为他们就是那写作者的知己。
普通读者其实往往并不能真正喜爱最伟大的作家,反而会喜欢二级大作家。因为他们太伟大了,一般人并不能那么全盘把握,他们的作品可能会缺少某种亲和力。读者当然想喜欢整部书,却只能喜欢某个层面或细节,结果就有点恐慌;如果只是喜欢某一点或几个侧面或细节,就不敢说喜欢这样的伟大作品,因为伟大实在不是他所能描述或俯瞰的。例如,到现在为止,我很少听到谁敢夸口说他多么喜欢《追忆逝水年华》《神曲》等等。很多说喜欢伟大作品的,大多说出的话都只能是一些教科书上大而无当但不会错的话。不敢说,是因为真的怕自己露怯啊,而怕露怯的一个重要原因,确实是因为没有把握,所以没有信心。
敢说喜欢《追忆逝水年华》《神曲》等,说明自己有那样的感受能力,有那必要的内涵。对于《逝水年华》,其实不必是研究式的通读,而是要读出了自己的角度,并以此角度认可自己的喜爱,可以读哪页就喜欢哪页地读,不是为了追求情节,而是读文字叙述中的那种韵味。了解这是怎样的叙述,读出这样的叙述中的味道,将所有的味道整合在自己的理解中,那部书就是你把握了的。
(以上是刚才聊天时我说的那部分话)
评论